首页

资助育人

首页 > 资助育人 > 正文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宋治祥

作者: 日期: 2024-04-17 浏览次数:

宋治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采矿工程2020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担任学院博士第二党支部书记,并兼任国际期刊JCSUJSSGHM青年编委、《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特邀编辑及多个期刊审稿人。曾获国家奖学金3次,孙越崎优秀学生奖2次,校董事会奖学金1次,行业协会奖3项、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30余项。紧密围绕煤矿卸压开采深部岩石力学基础理论开展研究,累计发表SCI/EI期刊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3项,发布团体标准3项,主持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8项。长期在黑龙江、山东、内蒙古等地10余座煤矿开展现场调研,助力攻关煤矿冲击地压防治难题。

抬头望天,脚下看路,前方有光

踏实专注 热爱科研

20179月,刚入学的宋治祥刚接触科研时完全是处于迷茫无措、一窍不通、心浮气躁的状态。不过,在导师张俊文教授耐心、细心的引导与鼓励下,宋治祥逐渐转换并开始步入了踏实专注科研的状态。懵懵懂懂的他坚持坐了一年半的“冷板凳”,累计阅读了将近200EI等级以上的高质量期刊文献,全身心精学了三本专业课教材,并累计完成了三本厚笔记本的阅读记录,留存了一万余张科研论文文献截图,且凝练提出了多个关键科学问题,大大地提升了他对科研思考的体系性、逻辑性、全局性及系统性方面的思想高度,同时有效强化了他在认识、凝练及思考关键科学问题思想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为后期科研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蓦然回首,宋治祥发现自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爱上了科研。

幸遇良师 适应科研

宋治祥在回忆自身适应科研的过程中说道:在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次便是张老师为我认真批改我撰写的第一篇学术小论文(“项目报告”)的情景。张老师把我撰写的第一篇“项目报告”打印出来,这份“项目报告”中的每一句,每一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张老师都做出了非常详细的批注和修正意见,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深深折服。在此,再次向张老师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在这份修正的手迹中,宋治祥领悟到了科研不仅仅需要踏实、认真、细心、严谨与专业,还需要看待问题的深刻性、全面性、系统性及体系性。此外,他还养成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每天晚上入睡前都会总结反思每天的收获,并规划第二天的科研任务与安排。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宋治祥逐渐适应了科研生活。

紧追前沿 习惯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随着浅部资源开采殆尽,开采深部资源是必然趋势,浅部岩石力学理论已不能适应深部工程的发展。深部高地应力及开采扰动影响大,传统岩石力学理论脱离了深部原位应力及实际工程背景,难以给深部卸压开采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工程指导,于是形成了当前深地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的卡脖子关键科学问题。

基于此,在导师的大力指导下,宋治祥创新设计了符合深部卸压开采全过程的三阶段应力路径,进行了系统科学试验,斩获了多项科技成果,揭示了深部卸压开采力学原理。以第一/通讯作者IJMST(中科院一区TOP)、RMRE(中科院一区TOP)、JRMGE(中科院一区)、JCSU(中科院二区)JSG(中科院二区)、煤炭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高质量期刊发表SCI/EI论文18授权专利3项,发布团体标准3。在科研产出过程中,他最大的感触便是科研应该多注重前瞻意识、规划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意识的培养与锻炼,这样才能逐渐地将科研学习、科研锻炼及科研产出这一系列过程养成习惯,并最终习惯科研。

回味这一路走来所尝过的酸甜苦辣咸,宋治祥这样说:“在拼搏的道路上,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到抬头望天,脚下看路,前方有光”。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可以保持坚持与热爱,将学习与锻炼的时间轴分度值划分得更为精细,逐渐养成自律自强、耐心专注、善思善问的好品质,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也是正在慢慢地向优秀靠拢。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339193(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校内资助)

010-62339105(助学贷款、补偿代偿)

地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3号办公楼(学八楼西侧)502室

邮箱:xszz@cumtb.edu.cn

  • 矿大学生资助

  • 中国学生资助